这几天正在高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整体上还算波澜不惊,当然也有零星的意外,比如进错考场、误了公交、贪杯嗜睡错过考试等小情况也时有发生,奇葩的是进错考场和误了公交的竟然是同一个学生,这考试的态度,也是没谁了。

昨天火起来的话题是“押题”,先是比亚迪一位高管的微博小文章“撞车”今年全国乙卷作文;再就是一位物理老师,高考前夜睡梦中出现一道题,天亮醒来越想越觉得这件事不简单,似乎冥冥中有所暗示,立刻把这道题掰开揉碎讲给学生们听,结果考试中真的就出现了这道题;还有一个考生自述,考试前因为担心自己会紧张,就和自己的英语老师聊天,期间老师见缝插针讲了一个知识点。结果最幸福的,竟然是最后的大题就是考核的这个知识点!这份幸运,如果不说一句“洪福齐天”就对不起学生讲述时眉飞色舞的样子。

高考押题是常态,不押题的学校几乎没有,这一场考试太重要了,重要到关乎大部分学生后半生的命运,任何能提高分数且在规矩允许范围内的操作都无可厚非,所以当年我读高三时,师生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也是押题。

今年报道的这几种押题情况主要是幸运成分为主,我们当年押题,强调的是实力。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教数学的老教师,是学校里当年唯一的教授级高中老师,不是仅仅“享受教授级待遇”,而是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教授。原本他是一所大专院校的老师,被我们当时的老校长以各种情怀为“诱饵”请来,坐镇数学教研组,他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学校里的年轻数学老师,偶尔会给学生做一场关于数学的报告,有幸听报告的也是毕业班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学生心目中,老先生是高不可攀的、大神一样的存在。

每年四五月份,老先生会把高三的正在冲刺高考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里,讲一讲过去一年他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想法和发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从基础数学向高等数学进阶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和适应;第二个他更重点讲述的就是“基于历年高考真题情况分析下的数学考核思考”。

他在讲台上的一块小黑板上写下这么一长串文字的题目,学生们立刻竖起耳朵,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因为大家都知道,干货来了,老先生对当年的高考中的数学题内容的预判,已经正式出炉。

听这一个讲座前,很多班主任在各自的班里信誓旦旦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听讲,做好笔记,高考前反复学习笔记,不客气地说,这一场讲座可以让你的高考成绩提高十几二十分,对于有一些学生,可能提高的更多。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押题”,不过老先生只讲题型和解题思路,每次讲座一般讲五个题型,总有两到三个题型要考到,而且和老先生作为例子讲解的原题基本都是数据大小的区别。

在我参加高考后第三年,听当年的高中班主任说,老先生那一年的讲座还是讲了五种题型,举了五个例子,押中了那一年高考数学试卷的最后四道题,四十四分,被老先生一网打尽。

当然,老先生这种对于高考题型的预测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际上即使你把他的讲座内容倒背如流,如果没有平时学习的积累,不能把老先生说的东西融会贯通,完全理解、吸收并灵活运用,在实际考试中如果题目变变形式和问法,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老先生说他的讲座不是教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而是提供一个解题的思路,一个考虑问题的方法,学生知识储备里基础的东西各个任课老师会负责解决,他的讲座是一种归纳、提高,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一些班主任要求自己的学生反复解析老先生所举例题的原因所在。

老先生中等偏下个头,微胖,脸上有点麻子,大概是喝酒的原因,鼻头微红,一年里不是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就是白色的的确良衬衣,衣服的扣子偶尔会系错,胳膊下夹着一摞资料在学校的甬道上缓缓走过,对于身边学生的问候微微点头,像是从来没有走出自己的思考。

除了数学要“押题”外,语文的作文部分是最被津津乐道的押题范围,语文教研室里有一个硕大的黑板,几位语文任课老师把自己认为的可能的作文范围写在上面,教研室主任带着大家一起讨论,哪一个题目最有可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是在历年高考语文真题里找规律,与数学不同,语文作文范围猜想还要加上当年时政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轰动性的事件和渐成气候的新思潮,必须重点关注。

那一年关于“花下有刺还是刺上有花”的给资料作文,语文老师在平时讲述中也曾说到心态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对当时考场上思路的打开大有裨益。

当时热衷押题的科目还有物理,我们当时考前练兵主要参考南临沂一中的模拟试卷以及黄冈中学的试卷,感觉南临沂一中的试卷难度大一些,而黄冈中学的试题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我当时喜欢做黄冈中学的试卷,觉得他们的出题特别有意思,设计很巧妙,每一道题都有若干个知识点需要考虑,解答起来大脑不得闲,觉得很多题堪称艺术品。

南临沂一中的试卷重计算,数据繁琐,题型难度只能算作中上,主要考核学生答题过程中的细心程度。很多答案小数点后不止一位数,稍一疏忽就功亏一篑。

对于物理试卷最后那一道解答题,很多任课老师有迷之追捧,每每讲述这样的大题,老师总要仔仔细细擦干净一大块黑板,捋捋袖子,很严肃地看一眼全班同学,仪式感十足,然后开始抽丝剥茧、步步为营,把一道大题肢解成若干个小知识点,用公式,用定理,用推论,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力学、光学、热学、声学、运动学、电学、磁学、场理论以及原子的基础知识,一个带电小球切割磁力线运动过程中穿过凸透镜焦点打在光栅间音叉上产生噪音分贝大小,谁知道呢?除了就要高考的学生!

对于物理最后一道计算题的迷恋促使各个任课老师把高中物理各个板块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出一些让人头疼的考题,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这样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

我高考那一年,一道斜坡上导电滑块切割垂直于斜面的磁力线运动轨迹分析的大题,印象中好像是10分,是我们平时练兵做过的原题,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差,也算是幸运了一把。

个人而言,我对高考押题兴趣不大,感觉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不过我并不反对别人这样做,恰恰相反,对于别人押中考题,我是真心替他高兴,毕竟机会难得,面对有限的资源,没有被明确禁止的举动都有存在的道理。